返回列表

拾贝投资观点 | 激励银行的不同选择 -凯发k8官网

发布时间:2018-08-10

【拾贝投资观点】

针对金融如何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最近出台的诸多逆周期的政策,还有融资担保基金对于银行的扩张能力、社会信用修复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一些无还本续贷的做法引起投资人担忧。我们认为未来很长时间银行仍处于融资中的中枢位置,不管喜不喜欢,因此想要加强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绕不开银行,银行上半年从被动收缩变成现在的主动收缩,其实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种进步,我们只有了解银行的诉求才能更好地激励银行的行动,了解银行的诉求,就需要了解银行的现状;我们认为银行的处境没有像社会上普遍认为的那么好,而股价已经反应投资者对银行很悲观的预期;这一部分我们已经在上篇文章有所涉及(详见《拾贝观市|关于a股上市银行盈利合理性的一个视角》);另外银行之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中的大,今年就有多起报道部分地方性银行资产质量大变脸。银行在经济下行期的谨慎行为是合理的,要改变其行为需要改变其约束和激励条件。

如果要激励银行,必须改变银行的盈利预期或者增加银行抗风险的能力。通过提升资产端的收益显然和支持实体经济取向不符,单方面要求银行放松风控标准是短视的,最后大概率是得不偿失;但是降低银行的成本大有可为,如同前期降低结构性存款的成本一样,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这些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刚性兑付产品,如果成本能够下降,能迅速提升银行吸收风险的能力,提升风险偏好,增加金融供给;另外银行的差异很大,对不同评级的银行如果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一些银行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是有能力扩大服务能力的,可以在融资、监管指标上做差异化的调整;长期来看应该通过金融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来提升服务实体的能力,把资源向优秀的经营者集中,降低行业中一些落后者不计成本的竞争。

从上市银行来看,银行的表观盈利能力差异不大,实际上差异不小,很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部分银行的风格经历了周期的考验;比如有些银行在低成本获取资金上获得长期优势,支撑其资产端低风险,长期回报很好;有些采取高举高打的,历史上看不太成功;有些银行希望在高收益和低风险的细分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这个需要时间证明自己的信贷文化和风控抗周期的能力。

理论上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是从上市银行的贷款利率和逾期关系的数据来看,并不完全是,并且有些银行的低逾期 高收益已经持续多年;这里面可能源自各个银行内部能力的巨大差异,这可能意味着一些银行业务有壁垒,银行个体还是可以做出一些差异化产品。

银行实际经营状况对于他们当下的风险偏好有很大影响,市场对于银行的资产质量总觉得是一个黑箱,很难评估,假如90天逾期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我们以拨备余额/90天逾期稳定在150%来拟合银行的报表(不考虑核销的影响),可以发现银行的盈利波动性会大很多,尤其在13-15年有些报表和拟合情况差异巨大,长期来看很多累计的差异就更大了,这样如何激励那些已经形成一定信贷文化的银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增加金融供给是更加可行的一种方式,对于经营比较弱的银行,短期没有动力,长期可能也是增加风险。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尽管银行熨平了盈利的周期性波动,但是投资者还是按照更加实际的情况来决策银行的投资,银行的扩展是需要资本的,资本需要投资者的支持,因此,这里面会有一定的反身性,最近有一些地方为了支持实体经济,通过无还本续贷等手段,看起来减少了不良,但是对银行投资者来说,这可能隐含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压低银行的估值,对银行未来的融资带来不利,长期来看会影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这种单边站在实体企业的一方的手段长期来看并不一定是很好的选择。投资者担心无还本续贷的界限模糊,最终会导致资源配置功能的弱化,长期看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去杠杆或者稳杠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增加权益,如果投资者不能挣到钱,权益就很难真正长期形成良好的补充机制,因此投资者的角度的考量对于去杠杆也很重要,要让投资者有盈利预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引入大量资金把储蓄变成权益,降低杠杆。

从z银行和上市银行整体的情况来看,一个周期下来,报表盈利比拟合的盈利看起来更加平滑,z银行一直战胜了同行,市场对其投资节奏更加贴近拟合的情况。

  

从另外两家股份制银行的历史来看,长期信贷文化和风控能力的差异比报表上体现的要大得多。上市银行应该相对更加严谨规范,从一些农商行的新闻报道来看,很多问题可能更加严重。

要激励银行有效增加金融供给,降低风险标准不足取,损害投资者,最后也会损害长期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资产收益率不足取,会给实体经济压力;但是降低银行获取资金成本是可行的,过去几年金融的过度创新,大量风险收益不匹配的产品替代了存款,迅速提升了银行的成本,接着银行提升了资产收益率,抑制了实体经济;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都是相对于存款风险和收益不对等的,打破刚性兑付本质是要让风险收益匹配,这需要银行统一行动。

更长期来看,实际经营困难的银行应该逐步有序退出,这些金融机构占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但是形不成有效供给;并且可能给风控好的金融机构带来过度竞争,长期损害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是,降低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会不会剥夺了部分高收益产品投资人的利益,现状就是银行的实际经营水平就是这样,并参差不齐,如果大量的实际经营困难的银行提供了金融服务,没有约束的竞争,逆向选择,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家都受损,另外现在这些投资者获得了风险和收益并不匹配的收益。

通过各种努力,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可以期待的。


网站地图